沙田最早的先民是本地人,他们约于500年前移居至此,在区内开村立业;客家人则在200至300年前开始在沙田聚居。曾大屋约于130年前由一位石匠所建,这位曾姓石匠在西湾河经营石矿场,并在筲箕湾开设三利石厂,发了大财,决定以毕生积蓄兴建一条氏族围村供子孙安居。曾大屋围村采用了这位主人翁于东北五华老家的建筑风格,因此外观与新界其他围村迥然不同。曾大屋是五进式建筑,北面围墙有三个入口,正中是正门,直接通往祠堂。前庭有两口水井,曾几何时是围村的食水来源。大屋瓦顶的飞檐别具特色,雕塑有镇宅僻邪的作用。这条围村通称曾大屋,又名山下围。
香港有好几座不同名称的围城,在九龙的林村刚好有座保存最完整、规模也最大的曾大屋。顾名思义,这座城寨式的村落,居住着同是曾姓的族人。这座围城并不是一座展览式的纪念馆,仍有住名居住其中。 由于客家族群的围城已随时代倾颓或改建,这些象征香港早年的牌匠、雕塑、神像等。目前围城内虽有人住,但户数不多,显得冷冷清清,他们也不排斥观光客的参观。
曾大屋内最特别的是家族祠堂,上头写着[曾氏家族议事厅]。传统的木樑土墙的屋中,墙上挂满了历代先人的遗照,从图像上来看,这个曾姓家还是个望族,戴有官帽、官带的人不少。
围城中也有一口水井,显示客家围城建筑的特色,高大的围墙及了望台为的是御敌,城中的水井则是为了避免用水匮乏,遇敌围攻时用能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