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预订
酒店预订

国家概况   >   世界各地   >   亚洲   >   中国   >   内蒙古   >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概况 地理概况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政治经济 饮食娱乐 交通概况

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面积:25.3万平方公里

人口:2697860人

行政区划:辖13个旗市和两个矿区、69个镇、51个乡、37个苏木。

概貌:呼伦贝尔盟地域辽阔,风光旖旎。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众多的民族,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又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色彩。这里夏季气候宜人,是避暑胜地;冬季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呼伦贝尔盟是自治区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被列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和全国六大景区之一,是全国唯一一家列为国家草原旅游区进行重点开发的地区。
   

1734年在伊敏河畔今海拉尔正阳街一带筑城,因距离呼伦贝尔湖较近故称为呼伦贝尔城。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在东经115°21′——126°04′,北纬47°05′——53°20′之间。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

1945年10月,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成立,同时改称呼伦贝尔临时地方自治政府。1946年3月,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在原兴安东省辖区建立纳文慕仁省,6月7日改称纳文慕仁盟。1946年10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成立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呼伦贝尔盟地方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额尔钦巴图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明,简称呼纳盟。1953年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成立后,撤销呼纳盟建制。1954年4月30日,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称呼伦贝尔盟,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称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行使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职权。1969年8月1日,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省建制,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划入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7月1日,恢复呼伦贝尔盟1969年8月1日前的建制,突泉县划归兴安盟。同年,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撤销,建立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2001年10月10日,,呼伦贝盟正式撤盟建市。
   

呼伦贝尔是北方狩猎和游牧民族匈奴、东胡、鲜卑、室韦、契丹等的发祥地。其中拓拨鲜卑部落从大兴安岭深处出发,“南迁大泽”此后又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王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是从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出征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帝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也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著名的有扎赉诺尔人的头骨化石、鲜卑旧虚石宝——嘎仙洞、黑山头古城遗址、全国最大的猛犸象化石、鲜卑古墓鲜、金代边壕遗址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下的诺门罕战争遗址和海拉尔地区侵华日军地下军事工事遗址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另外,在呼伦贝尔盟居住的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华俄后裔等原住少数民族风情浓郁,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及丰富多采的民族节庆活动,且与众多旅游景观相融合,可构成“唯我独有”的旅游内涵。此外,口岸、边界、国门也是一类主要的旅游景观。邻国俄罗斯的异国风情也成为一种向外延伸的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旅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呼伦贝尔高原又称巴尔虎高原,属于高原型地貌,处于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北缘。由于受地质结构的控制和影响,大兴安岭西侧,为山地和丘陵所环抱。东与东南部地势较高,为中低山丘陵地带,海拔多在700-1000米以上。中部为波状起伏的呼伦贝尔(海拉尔)台地高平原,位于中低山丘陵地带西南。一直延伸到呼伦湖东岸。高平原中有3条大沙带和零星沙丘堆积。

大兴安岭山地纵贯全境中部,是构成全盟地块的主体。大兴安岭纵长横短,北宽南窄,层峦叠峰,绵亘千里。西高于东,岭西地势高而平缓,岭东稍陡但地势低。南高于北,南部多高山且地势陡峭;北部山低,坡缓,大兴安岭是呼伦贝尔高原与松嫩平原的分界线,也是额尔古纳河水系和嫩江水系的分水岭。河谷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主要分布在嫩江西岸和额尔古纳河上游。嫩江西岸河谷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200--300米。额尔古纳河上游河谷平原地势开阔,上连海拉尔河下游低地,下接三河下游大片沼泽地,水流不畅,沼泽遍布。

 呼伦贝尔草原牧场辽阔,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河湖遍布,是我国生态保持较好,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次生林和迹地更新林景观齐备,巍巍青山,茫茫林海,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博物馆。呼盟的河流湖泊把广袤的大地装扮得绚丽多姿。呼伦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2339平方公里,烟波浩渺,鱼跃鸟翔,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海拉尔河、伊敏河、莫日格勒河在草原上蜿蜒流淌形成呼伦贝尔草原特有的美景——草原曲水;界河——额尔吉纳河两岸风光秀丽、风情各异;这些都是在我国具有垄断价值的旅游资源。此外,维纳河矿泉、神泉山矿泉、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四方山火山口,神指峡、牙克石巴林喇嘛山风景区、扎兰屯市秀水风景区等都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  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竞技活动之一,700多年前就已成为那达慕大会男子比赛项目。
蒙古式摔跤别具一格,它在服装、比赛程序、规则与场地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正式比赛要穿讲究的赛服--昭得格:上衣是用多层帆布或香牛皮制做的坎肩,袖臂盖背,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际系着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下身穿肥大"班斯勒"摔跤裤,是用32尺或16尺白布制作的(有的地区习惯用各种鲜艳的绸料制作),宽大多褶,外边再套上绣满各种花卉或鸟兽等美丽图案的套裤。脖子上系着象征历次比赛成绩的彩色"景嘎"(项链)。赛时脚穿蒙古靴或马靴,煞是威风。
蒙古式摔跤是立式摔法,膝盖以下任何部位着地均为先败。比赛实行单淘汰制,一局定胜负。赛时,双方均有歌手高唱"乌日雅"挑战歌,以助声势,唱两三遍后,摔跤手跳跃而出,踏着矫健的舞步,如同雄鹰展翅,并礼貌地向观众致意。顷刻间,争夺斗扑,盘旋相持,腿膝互击,比赛迅即达到高潮。一般每次出场都是8~12名摔跤手,分头对赛。得胜者把对手摔倒后再把他扶起来,之后再跳着"鹰舞"来到主席台前记名,并随手抓一把放在台前桌上的奶食、糕点、糖果等,一边撒向天空和人群,一边自己吃着跑回原地,等待再次出战。
蒙古式摔跤分踢、绊、缠、歪、推、拉等30余种、近300多个技术动作,其中主要是以各种脚绊借助对方的力量取胜。一般第九轮才能产生冠军。常会出现相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不分胜负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前三名均以备有银鞍具的骏马或一头大牛作为奖品,并被视为草原上的英雄。

射箭
弓箭是古代蒙古族狩猎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战与御敌武器。早在七百年前,蒙古民族就以能骑善射而闻名于世。后来射箭逐渐演变为体育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古时,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铁镞木制箭杆;箭靶为五色的"毡牌靶",靶的中心是活动的,箭射中后中心靶即掉了卜宋。距离一般为15~20米。另外,有一种比赛是不设箭靶的,只是射几十米远的地面上的自标。目标堆放成塔形,全部射倒塌者为优胜。
传统的蒙古族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静射,…-般是众射手盘弓搭箭,一齐发射,凡射中靶心次数多者,给予奖励。每人可射9支箭,分:轮射完。而骑射,则要求射手能骑善射,既是射手,又是骑手。不分男女老少,自备马匹弓箭,都可报名参赛。比赛时,射手乘马在4米宽、85米长的跑道上取;;抽箭,搭箭射向间距为25米的三个靶位,以射中箭靶心多寡排列尸,次,射手也和静射一样,每轮射三支箭,共射三轮9支箭。
在呼伦贝尔的盟、旗、苏木和家庭那达慕上,已将古老的牛角弓逐渐改为钢弓或塑料弓、尼龙弦和金属箭。比赛分个人赛和团体赛。竞赛项目男子有30米、40米、50米:女子有20米、30米、40米。个人全能和男女分别录取前八名,团体录取前三名,给予奖励。

斡日切舞
"斡日切"鄂温克语意为"天鹅"。斡日切舞是鄂温克族民间娱乐性的舞蹈。传说,清朝中叶鄂温克官兵1000多人受派遣来呼伦贝尔戍守。在一次战斗中,鄂温克兵丁被围困。在十分危急时刻,远处突然传宋一阵震耳的"给咕"、"给咕"的声音,大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敌军误以为鄂温克官兵的援军开到,遂撤兵。原来是成群的天鹅遮天蔽日地飞过来了,使鄂温克官兵转危为安。
为了表达对吉祥之鸟"斡日切"的感恩和爱戴之情,鄂温克人常在节庆佳日身着盛装,肩披白布似天鹅翅膀,头顶一块红布似天鹅冠,伸展双手上下摆动似天鹅飞翔起落。
斡日切舞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一般是二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到了高潮时男女可一起下场,多人齐舞,女子居多。每场一开始,以唱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随着曲拍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大。舞步大多颠脚。齐舞时,男女站成里外两圈,面向里(男外圈女里圈),左右伸展双肩,双肘下压,腕部抬起与手平行,手心向下。随着节奏一拍一次拉软腕。脚为腿步,男圈左转,女圈右转,并可里外两圈交错。当交错时双手由旁至前到头上,再从头上到前,配合着男"咕",女"给"交替呼叫。其呼声,恰似"天鹅"从高空降落时的声音,十分逼真,动作优美,形式独特,别具一格。

吕日格仁
"吕日格仁"即鄂伦春语"舞蹈"。鄂伦春人的舞蹈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舞蹈者一般不用伴奏,边歌边舞。舞曲经常以"额呼兰德"、"额乎德乎"、"介边介回"等词为衬词,同时还以"哲黑哲"、"加黑加"、"达乎达乎"之类衬词作为伴奏的节奏呼号。
鄂伦春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动作及其吼叫。如《群禽舞》是一种模仿数种飞禽动作及其鸣叫声的大型舞蹈,表演者分两队,相隔十余米远,一臂平屈于胸前,另一臂平举于后侧,舞步轻盈,臂、肘、腕、指都不停摆动,呈波浪形,表示雁飞。在"盖苏盖"的呼喊声中,两队相遇,每人旋半圈,臂在头上划动半圆表示雁击长空,远望表演者臂腕摆动,恰似群雁翱翔。"盖苏盖"之声震耳,酷似群雁齐鸣。此外还有《布谷鸟舞》、《斗熊舞》、《野猪搏斗舞》、《树鸟舞》等,粗犷豪放,模仿性极强。另一类是表现劳动生活的如"依如嫩舞",表现猎后高兴地将猎物驮向马背的情形。"红果舞"表现妇女采集红果时的欢笑场面。

呼盟交通便捷,发展迅速,境内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等多通道的立体交通网。

从高山走向平原。沿滨洲铁路入蒙,直捣“草原明珠”海拉尔。

可从北京乘坐“草原列车”,沿赤峰、通辽、齐齐哈尔,途经多个内蒙草原区,扎兰屯,直抵海拉尔市。

盟内交通
呼伦贝尔盟境内有铁路:滨洲线、牙林线、博林线、嫩林线、海伊线等干支线。
呼伦贝尔盟公路四通八达:301国道、海拉黑公路成为呼盟重要的十字型公路运输骨架,边城满洲里市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对外交通
呼盟南邻自治区内的兴安盟,东连黑龙江省,西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其对外交通建设发展迅速。
除铁路公路外,呼伦贝尔盟民航事业也在近几年中得到迅速发展,海拉尔机场已开通了至北京、呼和浩特、天津、大连、俄罗斯赤塔等地的航班。

水运:呼伦贝尔盟水路运输最早起始于嫩江流域,50年代末曾开辟过9道航线,后水路运输基本停止。近年来,对额尔古纳河投资600万元进行航道整治和疏浚,1994年9实载试航成功,有望成为全区唯一通海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