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预订
酒店预订

国家概况   >   世界各地   >   非洲   >   多哥

多哥概况 地理概况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政治经济 饮食娱乐 交通概况

多哥位于非洲西部,南濒几内亚湾。西与加纳相邻。东邻贝宁,北与布基纳法索交界。海岸线短(55公里)而平直,长53公里。全境狭长,一半以上为丘陵和沟谷地带。南部为滨海平原,沿海有沼泽、潟湖和沙洲;中部为高原,有南北向山地纵贯,还有海拔为500-600米的阿塔科拉山高地;北部为奥蒂河平原。主要山脉为多哥山脉,鲍曼峰海拔986米,为全国最高点。境内多礁湖。主要河流有莫诺河和奥蒂河。
古代多哥境内分布着许多独立的部落和小王国。公元15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多哥沿海地带贩运奴隶。1856年德国势力侵入。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1920年9月,多哥的西、东部被英、法分别占领。二次大战后,由多哥英、法分别“托管”。1957年加纳独立时,英托管的西部多哥并入加纳。1956年8月东部多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4月27日独立,定国名为多哥共和国。1961年4月举行大选,奥林匹欧当选总统。1963年1月发生军事政变,奥林匹欧遇刺身亡;5月,格鲁尼茨基继任总统。1967年1月13日武装部队参谋长埃亚德马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格鲁尼茨基政府,4月埃亚德马出任总统。埃亚德马执政后,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取缔政党。1968年11月30日,建立全国唯一政党多哥人民联盟。1979年12月30日,全国公民投票通过宪法。1980年成立国民议会。1990年10月30日,埃亚德马宣布接受多党制。非军人出身的总统尼古拉斯?格鲁尼兹奇(1913-1969)上台。但就在四年以后,另一次武装政变发生,格鲁尼兹奇逃离多哥并在科特迪瓦的一次车祸中身亡。其中一名发动1963年政变的退伍军人纳辛贝?埃亚德马(1937-2005)于1967年成为总统,直到2005年逝世。他几乎在1998年的选举中被斯尔法纳斯?奥林匹欧的儿子吉尔克里斯特?奥林匹欧击败。2003年,宪法中对总统连任次数的限制被取消后,埃亚德马再次被选为总统。根据埃亚德马的逝世公告,他的儿子福雷?纳辛贝被军队指定为国家元首。非洲联盟形容这次接管为一次武装政变。2005年4月24日,多哥总统选举举行。4月26日,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多哥人民联盟候选人福雷?纳辛贝获胜。6月20日,组成由埃德姆?科乔为总理的政府。[3]2006年9月20日,组成以总理阿博伊博为首的政府。
多哥是西非洲地区的一个滨海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但拥有多样化的自然条件,花木繁茂,生机勃勃,佳景处处,美不胜收。多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国大小部族40多个,居民绝大多数信奉传统的拜物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迄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非洲国家。   异国他乡之人来到多哥,很快就发现这里的居民讲究礼仪,热情好客,彬彬有礼,待人坦诚,性格外露。多哥人遇见外国客人,即使是初次相见的陌生人,也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握手问候,接着寒喧一番,从旅途情况问到身体状况,然后才转入正题,询问你是否遇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等,使初来乍到的人立即对多哥人民产生一种特殊的友好感情。相互熟悉的朋友见面,双方先是热情拥抱,然后右手相握,用左手拍打着对方的背部,从家庭到身体问候一番,表现出异常亲密的感情。亲密的朋友相见,先握一下对方的手,相互拥抱亲吻对方的面颊,然后握住对方的拇指,热情交谈一阵。当地人见到外国年长的客人,行握手礼时,先用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腕,再伸出右手去握对方的右手,表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尊敬,而且问候的语言多是敬语。多哥妇女性格热情奔放,待人彬彬有礼,不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乡村,只要她们遇见外来客人时,立即就会躬身屈膝行见面礼节,问候的语言很有分寸,回答客人的问话时,不仅非常有礼貌,而且十分得体,临别时总是含笑地道一声“再见”或“欢迎您再一次光临”等,给那些初次来到这个国家的客人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和甜蜜的印象。 在多哥的一些农村地区,当地妇女遇见外国女性客人,总是一边围着女外宾转圈,一边嘴里发出有节奏的尖叫声,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遇见客人到来的高兴和喜悦。在有一些地方,当地居民见到外国客人时,见面握手后,边用双手的手掌轻轻拍打客人的胸部位置,边不停地赞扬客人的身体非常健康,作为见面时的问候礼节。如果他们遇见自己所熟悉的外国朋友,总是用自己的右手的手掌轻轻拍打对方的右手的手掌,以表示热情的见面问候礼节;若是将两手举至与肩平齐,手掌来回翻动,则是表示对一般客人的普通问候。 多哥人喜爱交朋友,客人登门拜访,不论是事先约定的,还是突然造访的,主人都是显得异常高兴和热烈欢迎,慷慨接待,而且时常要挽留客人吃饭,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款待。当然,从礼节的角度考虑,到多哥朋友家中拜访,还是应该事先进行联系,约定好时间,以便让主人事先有所准备,并且应准时赴约,不要让主人感到扫兴。拜访多哥朋友,适量带一些礼物相送是非常必要的,如一块花布、一件短衫或者一些糖果等,价值不高,花费不多,主人会感到特别高兴,有助于加深双方之间的友好感情。多哥最大的民族——埃维族居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之一,每当宾客临门,尤其是外国客人到访,主人兴高采烈,全家手舞足蹈,先是在院门外热情迎接,引进门后用饮料、水果招待,最后要挽留客人吃饭,显得真诚、友善、热情。遇有贵宾临门,埃维人总要拿出家中珍藏的精美的凳子给客人坐,以表达对来访者的最尊贵的礼遇。凳子在埃维族人心目中享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是权力与荣誉的象征。酋长有“酋长凳”,富人则有“财富凳”,进行宗教仪式有“神凳”。客人坐在凳子上,自家人席地而坐,表示对客人的极大尊敬。客人在凳子上就坐后,主人送上饮料,当着客人的面自己先喝上一口,表示洁净无毒,然后双手捧送给客人,是接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客人须双手接过饮料,然后左手捧杯,右手食指沾几滴饮料撤在地上,作为祭献主人家的列祖列宗,再自己慢慢饮用,并对主人表示感谢。 多哥人设家宴款待客人,多用传统饭菜和自家酿制的棕榈酒招待。如同其他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多哥人待客的菜肴中最著名的也是烤全羊。一只肥嫩的羔羊,现场宰杀,碳火烘烤,外焦里嫩,香味四溢,盛人大盆,众人围坐,宾主共食,津津有味,边吃边谈,气氛热烈。进餐过程中,主人不断地将鲜嫩味美的烤羊肉撕下一块又一块奉送给客人,不停地劝客人饮棕榈酒。客人吃得越多,喝得越饱,主人越是非常高兴。进餐结束时,主人还未离席,客人则应当静坐等侯;离席前,客人要再三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并且要多次赞美饭菜的味道好极啦,要表白自己从来有像今天这样过得如此开心。饭后,主人还要捧出一些当地的水果请客人品尝,继续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分别时,主人大多要率全家人将客人送出一段很长的距离,握手道别时还要向客人赠送一些自产的水果和其他的土特产作为朋友间的礼物,然后挥手告别,许多人还会挥泪告别,直到客人从自己的视线里消失后,主人一家才会往回家的路上走。 多哥人把葬礼办得像狂欢: 如果您在多哥首都洛美街头看见一座高高搭起的布棚,棚下身着五彩盛装的男女老幼团团围坐,载歌载舞,欢笑不绝,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次联欢或街头表演,因为这是多哥埃维族人的传统葬礼。  埃维族人认为,去世意味着人的灵魂回到了神灵和祖先身边,应该欢庆,而绝不该悲伤。当有人去世,附近的亲友会最先赶来,在其住宅旁最热闹的大街上搭建横跨街道的布棚,并通知远方亲友尽快赶到。洛美等多哥城市车辆多,道路条件差。这些布棚的出现,让原本拥挤的交通变得更加糟糕。然而非但政府不管,警察不问,就连过往车辆也毫无怨言地改道绕行。原来在这个国家,“亡者为神”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谁也不愿打扰亡灵。  不待亲友到齐,葬礼便正式开场。伴随着音乐和非洲鼓的鼓点,亡者亲属开始面无戚容地纵情歌舞,表达对亡者的眷恋,及对亡者即将魂归天国的羡慕和喜悦之情。入夜,大家燃起火炬,继续歌舞欢唱,这种狂欢将一直到天亮。疲倦的人可以坐到一边,吃喝休息,恢复后再继续歌舞,而非洲鼓点却一刻都不许停歇。照老规矩,葬礼上奏乐敲鼓的应是死者的直系亲属。但现在人们往往会邀请专业乐队代劳,专业的水准,加上黑人天生的好舞姿、好嗓门,难怪许多外国游客会误把他们的葬礼当作表演呢。  音乐和歌舞不分昼夜地持续着。远方的亲朋好友陆续赶到,向亡者家属奉上礼金,随即加入到狂欢的行列中。与死者关系最密切的亲戚和挚友所穿戴的花布完全一样,通常是死者生前所钟爱的。他们挥舞着羊尾面具,竭力地歌舞,表达对死者无保留的真挚情感。  天将破晓,劳累一天的客人已精疲力竭,年轻力壮的男性亲戚却要履行他们对亡者最后的责任:送葬。在女亲属们歌声的伴送下,棺木被稳稳抬起。几个健壮的男子上身赤裸,脸上身上用白垩涂满,手执长矛,跳跃着走在最前面。长老手执羊尾法器,喃喃吟诵着咒语,好将死者的灵魂尽快引到神明和祖先身旁。 多哥拉马卡腊摔跤节: 按照部族习俗,卡布列族各乡男青年都要集中在北方的拉马卡腊,举行长达一周的摔跤比赛。每个年满18岁的小伙子要连续三年参加摔跤节的比赛,才算真正成为男人。比赛之日,天刚放亮,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就集中在比赛场地。人们身著艳丽的民族服装,敲著响板,吹著哨子,为参加比赛的小伙子呐喊助威。只听一声令下,摔跤场上喊声大作,鼓声喧天,一对对身强力壮、浑身黝黑发亮的小伙子闻令而起,扭扯在一起。场外喊声阵阵,姑娘们边舞边唱,使场上的小伙子们更加精神抖擞。比赛结束,不论是输是赢,他们都被认为是经受了考验,部族则正式承认他们长大成人。出身卡布列族的多哥总统埃亚德马曾在40多年前的拉马卡腊摔跤节上获得过冠军,并因此走上从军之路。多年来,他对摔跤节情有独钟,无论政务多么繁忙,每年7月必来观看。今年7月下旬,埃亚德马刚刚送走在首都洛美参加第40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的各国政要,便匆匆赶到北方观看摔跤节的盛况。据说,他有时还要从获胜者当中选拔总统卫队的士兵。
1992年9月27日,公民投票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2002年12月30日,议会对宪法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宪法规定多哥实行半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一轮多数胜出,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颁布议会通过的法律和实行赦免。总理出自议会多数派,由总统任命,总理对议会负责,议会可对总理提出不信任案,获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要求任命新总理。宪法可根据总统和议会的提议进行修改,由议会或公民投票表决通过。多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国民议会行使立法权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议员由直选产生,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
玉米在整个多哥境内都是举足轻重的粮食来源,在多哥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它一度被请进了多哥国徽。 珍贵菜肴烤全羊 如同在其他西非国家一样,多哥的菜肴中最著名的要数烤全羊了。人们常用这种菜来招待贵宾。多哥人吃饭一般不用桌子,不用刀叉筷子,而用手抓饭。他们的主食有玉米、高粱、甘薯等,喜欢喝自酿的棕搁酒。副食有各种蔬菜,牛羊肉和各种水果。 喜欢吃鼠肉 在非洲西部的多哥,人们喜欢吃鼠肉的饮食偏好说起来有些吓人,但对当地人来说,这种饮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吃”,更在于享受捕猎和烹饪过程中的乐趣。 多数人看来,老鼠是一种不大受欢迎的动物,但在西非鼠肉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物,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到商店就能购买到。 如果在多哥首都洛美街头看见一座高高搭起的布棚,棚下身着五彩盛装的男女老幼团团围坐,载歌载舞,欢笑不绝,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次联欢或街头表演,因为这是多哥埃维族人的传统葬礼。埃维族人认为,去世意味着人的灵魂回到了神灵和祖先身边,应该欢庆,而绝不该悲伤。非洲国家大多是能歌善舞的,他们从小在母亲怀里听着歌声,在妈妈的背上参加载歌载舞的庆典、祭和各种聚会,对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乐感极强,自幼就能伴着音乐和鼓点起舞。在西非,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你都能听到“哒姆、哒姆”的鼓声。婚嫁寿庆、死丧归天、贵宾临门、外敌入侵都是少不了鼓声的,鼓也是多种多样,有巨型鼓,要两三个人抬,也有小的像巴掌那样大的。 在乡村的集会上,在城市的路边,经常可以看见黑人们在两只被称为“坦戈”的传统非洲鼓和几把用当地特有的葫芦制成的“土吉他”伴奏下,有节奏地舞蹈,虽简陋,音质却极美。天然的嗓音和天然的乐器交融在一起,错落有致,使人在这美妙的和声中,感叹黑人所特有的音乐天赋。歌声暂停时,鼓声便骤然密集,其节奏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含蓄深沉合着鼓点,人们跳着非洲传统舞蹈,扭腰晃胯,热烈激荡,充分体现了黑人那种特有的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欢乐。在这里,人们的心灵被音乐净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金钱无法买到的欢乐。走在街头,常常可见他们闻歌起舞,而且不分男女老幼。有时甚至一个人旁若无人地边唱边舞,自娱自乐地陶醉其中。而在周末聚会、婚丧嫁娶或是庆典和宗教仪式上,必有传统的非洲歌舞贯穿其中直到天明。 音乐和舞蹈已成为黑人生命的一部分,如同阳光和空气,没有歌舞就没有了人间的欢乐。 在洛美,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公共场所,常常可以看到人们闻歌起舞,不论男女老少,不时甚至是一个人旁若无人地边唱边舞,自娱自乐。而在周末的朋友聚会、婚丧嫁娶或是庆典和宗教仪式上,必有传统的非洲歌舞贯穿其中,或是为迎送来访的贵宾,或是祝福新人喜结百年之好,或是颂扬信奉的宗教,或是寄托对亡者的思念。正如一位多哥朋友所说,没有音乐与舞蹈就没有了人间的欢乐。 摔跤节是多哥男人的成人节。按照部族习俗,卡布列族各乡男青年都要集中在北方的卡拉,举行长达一周的摔跤比赛。每个年满18岁的小伙子要连续三年参加摔跤节的比赛,才算真正成为男人。   比赛之日,天刚放亮,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就集中在比赛场地。人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敲着响板,吹着哨子,为参加比赛的小伙子呐喊助威。只听一声令下,摔跤场上喊声大作,鼓声喧天,一对对身强力壮、浑身黝黑发亮的小伙子闻令而起,扭扯在一起。场外喊声阵阵,姑娘们边舞边唱,使场上的小伙子们更加精神抖擞。比赛结束,不论是输是赢,他们都被认为是经受了考验,部族则正式承认他们长大成人。获胜者有机会被选拔为总统卫队的士兵。 首都洛美虽不乏高档酒吧、影剧院、健身房、歌舞厅以及网球场等文化娱乐设施,但大多建在高级宾馆内,对于绝大多数收入菲薄的贫苦百姓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殊不知百姓自有欢乐处,在金色的沙滩上、在市内因陋就简的各类酒吧里或在亲朋好友的歌舞聚会上,处处可见他们欢乐的身影。 在洛美,平民百姓闲暇之时经常光顾的恐怕要算是酒吧了,这也不是因为他们喜酒,而是各种大大小小的酒吧为他们提供了消磨时光的好去处。各类规模不等的酒吧在洛美有上千家之多,绝大多数因陋就简。有的是临街民居简单改建,墙外花花绿绿,涂满各色图案;有的是沿着房檐接上一排草棚,或是撑上几把诸如可口可乐公司免费提供的阳伞,摆上桌椅即招揽顾客。别看这些酒吧外表实在无法令人称道,但其收费低廉,既卖饮料食品又卖日用杂货,又多建于居民区内,加之这些"多功能"酒吧的老板大多热情好客,因此深受平民百姓欢迎。    在非洲西部的多哥,人们喜欢吃鼠肉的饮食偏好说起来有些吓人,但对当地人来说,这种饮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吃”,更在于享受捕猎和烹饪过程中的乐趣。 多数人看来,老鼠是一种不大受欢迎的动物,但在西非鼠肉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物,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到商店就能购买到。 如果在多哥首都洛美街头看见一座高高搭起的布棚,棚下身着五彩盛装的男女老幼团团围坐,载歌载舞,欢笑不绝,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次联欢或街头表演,因为这是多哥埃维族人的传统葬礼。埃维族人认为,去世意味着人的灵魂回到了神灵和祖先身边,应该欢庆,而绝不该悲伤。 多哥人设家宴款待客人,多用传统饭菜和自家酿制的棕榈酒招待。如同其他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多哥人待客的菜肴中最著名的也是烤全羊。一只肥嫩的羔羊,现场宰杀,碳火烘烤,外焦里嫩,香味四溢,盛人大盆,众人围坐,宾主共食,津津有味,边吃边谈,气氛热烈。进餐过程中,主人不断地将鲜嫩味美的烤羊肉撕下一块又一块奉送给客人,不停地劝客人饮棕榈酒。客人吃得越多,喝得越饱,主人越是非常高兴。进餐结束时,主人还未离席,客人则应当**等侯;离席前,客人要再三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并且要多次赞美饭菜的味道好极啦,要表白自己从来有像今天这样过得如此开心。非洲国家大多是能歌善舞的,他们从小在母亲怀里听着歌声,在妈妈的背上参加载歌载舞的庆典、祭和各种聚会,对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乐感极强,自幼就能伴着音乐和鼓点起舞。在西非,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你都能听到“哒姆、哒姆”的鼓声。婚嫁寿庆、死丧归天、贵宾临门、外敌入侵都是少不了鼓声的,鼓也是多种多样,有巨型鼓,要两三个人抬,也有小的像巴掌那样大的。 在乡村的集会上,在城市的路边,经常可以看见黑人们在两只被称为“坦戈”的传统非洲鼓和几把用当地特有的葫芦制成的“土吉他”伴奏下,有节奏地舞蹈,虽简陋,音质却极美。天然的嗓音和天然的乐器交融在一起,错落有致,使人在这美妙的和声中,感叹黑人所特有的音乐天赋。歌声暂停时,鼓声便骤然密集,其节奏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含蓄深沉合着鼓点,人们跳着非洲传统舞蹈,扭腰晃胯,热烈激荡,充分体现了黑人那种特有的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欢乐。在这里,人们的心灵被音乐净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金钱无法买到的欢乐。走在街头,常常可见他们闻歌起舞,而且不分男女老幼。有时甚至一个人旁若无人地边唱边舞,自娱自乐地陶醉其中。而在周末聚会、婚丧嫁娶或是庆典和宗教仪式上,必有传统的非洲歌舞贯穿其中直到天明。 音乐和舞蹈已成为黑人生命的一部分,如同阳光和空气,没有歌舞就没有了人间的欢乐。 在洛美,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公共场所,常常可以看到人们闻歌起舞,不论男女老少,不时甚至是一个人旁若无人地边唱边舞,自娱自乐。而在周末的朋友聚会、婚丧嫁娶或是庆典和宗教仪式上,必有传统的非洲歌舞贯穿其中,或是为迎送来访的贵宾,或是祝福新人喜结百年之好,或是颂扬信奉的宗教,或是寄托对亡者的思念。正如一位多哥朋友所说,没有音乐与舞蹈就没有了人间的欢乐。 摔跤节是多哥男人的成人节。按照部族习俗,卡布列族各乡男青年都要集中在北方的卡拉,举行长达一周的摔跤比赛。每个年满18岁的小伙子要连续三年参加摔跤节的比赛,才算真正成为男人。   比赛之日,天刚放亮,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就集中在比赛场地。人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敲着响板,吹着哨子,为参加比赛的小伙子呐喊助威。只听一声令下,摔跤场上喊声大作,鼓声喧天,一对对身强力壮、浑身黝黑发亮的小伙子闻令而起,扭扯在一起。场外喊声阵阵,姑娘们边舞边唱,使场上的小伙子们更加精神抖擞。比赛结束,不论是输是赢,他们都被认为是经受了考验,部族则正式承认他们长大成人。获胜者有机会被选拔为总统卫队的士兵。 首都洛美虽不乏高档酒吧、影剧院、健身房、歌舞厅以及网球场等文化娱乐设施,但大多建在高级宾馆内,对于绝大多数收入菲薄的贫苦百姓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殊不知百姓自有欢乐处,在金色的沙滩上、在市内因陋就简的各类酒吧里或在亲朋好友的歌舞聚会上,处处可见他们欢乐的身影。 在洛美,平民百姓闲暇之时经常光顾的恐怕要算是酒吧了,这也不是因为他们喜酒,而是各种大大小小的酒吧为他们提供了消磨时光的好去处。各类规模不等的酒吧在洛美有上千家之多,绝大多数因陋就简。有的是临街民居简单改建,墙外花花绿绿,涂满各色图案;有的是沿着房檐接上一排草棚,或是撑上几把诸如可口可乐公司免费提供的阳伞,摆上桌椅即招揽顾客。别看这些酒吧外表实在无法令人称道,但其收费低廉,既卖饮料食品又卖日用杂货,又多建于居民区内,加之这些"多功能"酒吧的老板大多热情好客,因此深受平民百姓欢迎。非洲国家大多是能歌善舞的,他们从小在母亲怀里听着歌声,在妈妈的背上参加载歌载舞的庆典、祭和各种聚会,对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乐感极强,自幼就能伴着音乐和鼓点起舞。在西非,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你都能听到“哒姆、哒姆”的鼓声。婚嫁寿庆、死丧归天、贵宾临门、外敌入侵都是少不了鼓声的,鼓也是多种多样,有巨型鼓,要两三个人抬,也有小的像巴掌那样大的。 在乡村的集会上,在城市的路边,经常可以看见黑人们在两只被称为“坦戈”的传统非洲鼓和几把用当地特有的葫芦制成的“土吉他”伴奏下,有节奏地舞蹈,虽简陋,音质却极美。天然的嗓音和天然的乐器交融在一起,错落有致,使人在这美妙的和声中,感叹黑人所特有的音乐天赋。歌声暂停时,鼓声便骤然密集,其节奏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含蓄深沉合着鼓点,人们跳着非洲传统舞蹈,扭腰晃胯,热烈激荡,充分体现了黑人那种特有的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欢乐。在这里,人们的心灵被音乐净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金钱无法买到的欢乐。走在街头,常常可见他们闻歌起舞,而且不分男女老幼。有时甚至一个人旁若无人地边唱边舞,自娱自乐地陶醉其中。而在周末聚会、婚丧嫁娶或是庆典和宗教仪式上,必有传统的非洲歌舞贯穿其中直到天明。 音乐和舞蹈已成为黑人生命的一部分,如同阳光和空气,没有歌舞就没有了人间的欢乐。 在洛美,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公共场所,常常可以看到人们闻歌起舞,不论男女老少,不时甚至是一个人旁若无人地边唱边舞,自娱自乐。而在周末的朋友聚会、婚丧嫁娶或是庆典和宗教仪式上,必有传统的非洲歌舞贯穿其中,或是为迎送来访的贵宾,或是祝福新人喜结百年之好,或是颂扬信奉的宗教,或是寄托对亡者的思念。正如一位多哥朋友所说,没有音乐与舞蹈就没有了人间的欢乐。 摔跤节是多哥男人的成人节。按照部族习俗,卡布列族各乡男青年都要集中在北方的卡拉,举行长达一周的摔跤比赛。每个年满18岁的小伙子要连续三年参加摔跤节的比赛,才算真正成为男人。   比赛之日,天刚放亮,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就集中在比赛场地。人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敲着响板,吹着哨子,为参加比赛的小伙子呐喊助威。只听一声令下,摔跤场上喊声大作,鼓声喧天,一对对身强力壮、浑身黝黑发亮的小伙子闻令而起,扭扯在一起。场外喊声阵阵,姑娘们边舞边唱,使场上的小伙子们更加精神抖擞。比赛结束,不论是输是赢,他们都被认为是经受了考验,部族则正式承认他们长大成人。获胜者有机会被选拔为总统卫队的士兵。 首都洛美虽不乏高档酒吧、影剧院、健身房、歌舞厅以及网球场等文化娱乐设施,但大多建在高级宾馆内,对于绝大多数收入菲薄的贫苦百姓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殊不知百姓自有欢乐处,在金色的沙滩上、在市内因陋就简的各类酒吧里或在亲朋好友的歌舞聚会上,处处可见他们欢乐的身影。 在洛美,平民百姓闲暇之时经常光顾的恐怕要算是酒吧了,这也不是因为他们喜酒,而是各种大大小小的酒吧为他们提供了消磨时光的好去处。各类规模不等的酒吧在洛美有上千家之多,绝大多数因陋就简。有的是临街民居简单改建,墙外花花绿绿,涂满各色图案;有的是沿着房檐接上一排草棚,或是撑上几把诸如可口可乐公司免费提供的阳伞,摆上桌椅即招揽顾客。别看这些酒吧外表实在无法令人称道,但其收费低廉,既卖饮料食品又卖日用杂货,又多建于居民区内,加之这些"多功能"酒吧的老板大多热情好客,因此深受平民百姓欢迎。饭后,主人还要捧出一些当地的水果请客人品尝,继续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分别时,主人大多要率全家人将客人送出一段很长的距离,握手道别时还要向客人赠送一些自产的水果和其他的土特产作为朋友间的礼物,然后挥手告别,许多人还会挥泪告别,直到客人从自己的视线里消失后,主人一家才会往回家的路上走。
20世纪初修建海上锚地和通内地及邻国的铁路、公路,促进了经济和城市发展。交通系统以南北为主。首都洛美是全国最大港口和交通中心。1982年公路长7700公里,其中沥青铺面1300公里。由洛美东至阿内霍,为加纳至尼日利亚沿海公路的一部分,向北纵贯国境通布基纳法索,西北至帕利梅通加纳,是贯通经济作用产区和邻国的重要公路。铁路总长570公里,洛美东达阿内霍的椰干线、北通帕利梅的可可线和布利塔的棉花线,均为中部高原的经济作物输出线。海岸受拍岸浪冲击,船舶不能直接靠岸,自20世纪70年代起洛美港不断改善深水靠岸条件,并在东面的佩梅修建磷矿石码头,有专用铁路直通哈霍托埃磷矿区。1982年货物吞吐量 269万吨。主要贸易对象是法国等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出口咖啡、可可、磷矿石,以及棉花、棕油和花生等;进口燃料、机械运输设备、石油化工产品、纸张、金属、棉纺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