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预订
酒店预订

国家概况   >   世界各地   >   亚洲   >   中国   >   广东

广东概况 地理概况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政治经济 饮食娱乐 交通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位于岭南,中国大陆的最南部,属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东邻福建,西连广西,北与江西、湖南交界,东南和南部隔海与台湾、海南两岛相望。陆域东起饶平县拓林的闽粤省界,西至廉江县营子的粤桂省界,南自雷州半岛徐闻县的最南端,北达乐昌县上旗头村的最北省界;介于北纬20°12′-25°31′、东经109°45′-117°20′之间;东西相距约800公里,南北距离约655公里。

[面积]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比重的4.9%。 
[人口]200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54.22万人。
[民族]广东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瑶、壮、回、 满、畲、黎、苗等42个,人口约占全省的0.6%。
[地形]广东的自然区域差异明显,包括南岭山地、岭南丘陵和雷州半岛台地3个区域。在自然地带上横跨与上述3个自然区域基本重叠的3个地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在地貌上从北到南形成山地、丘陵、平原(含台地)3大类型,构成了3个阶梯为粤北山区,由近似东西走向的自北向南发育的3列弧形山系(蔚岭一大庚岭、大东山一瑶山岭、连山一螺壳山一南昆山一九连山)构成,海拨在1000-1500米,粤西北的石坑崆海拨为1902米,为全省最高山峰;第二个阶梯为粤中丘陵区,包括粤东低山区、粤西低山区(粤东有凤凰山、莲花山、罗浮山等,粤西有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大山等),海拨多为300-700米,少数山脉超过1000米;第三个阶梯为粤南台地、平原区,以海拨50米以下的台地和5米以下的平原为主,台地以雷州半岛台地为最大,平原以珠江三角洲为最大。3个阶梯由北向南逐级递降,并向南海倾斜,构成了广东的地貌格局。

[历史事件] “虎门硝烟”。林则徐(1785—1850)清末爱国政治家。字少穆。福建候官(今福州)人。嘉庆进士。1838年任湖广总督时,禁止吸食鸦片,卓有成效。旋即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他到广东,与总督邓廷桢协力查办鸦片走私商,严令英美商船缴出鸦片共二百三十七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并积极筹备海防,倡办义勇,屡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

[历史名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飞鸿,叶剑英,邓世昌……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的名称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5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率领大军平定南越。汉朝将南越地重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州设刺史(权重的叫“牧”),郡设太守,县仍设令或长。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而交州则辖交趾、九真、日南、和浦、珠崖5个郡。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东晋时期,北方战乱连年,中原及关陇人民大批南迁,广东人口大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存在的170年间,朝廷更替频繁,州、郡、县废兴繁复,沿革杂乱。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朝初年,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浦、普宁、澄海等22县。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

1841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民国时期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政府多次对广东政区进行调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并于省、县之间分区设置绥靖区。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此后,市、专区、县几乎年年都有调整。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1983年以后,部分地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有新的变动,实行以市带县。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饮早茶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供应茶水还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据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几个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满了这杯再斟那杯,而要轮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广州之所以被称为“花城”,不单是因为广州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 ,更由于广州每年春节前都举行迎春花市。这种倾城人逛花市的习俗,全国惟有广州所独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规模的。

早在两汉时,广州人便有爱花的癖好。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已说岭南人“彩缕穿花”。因广州人爱花,也就出现了以种花、卖花为业的人。

逛花街

花市举行的日期,固定在春节前三天,即从年廿八开始,到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两点钟结束。而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到除夕午夜时分,花农必将售不出去的花砸个稀烂。这种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广州迎春花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市内各区均有花市:越秀区在教育路:东山区在滨江路;荔湾区在多宝路;海珠区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园、烈士陵园、海幢公园、流花湖、荔湾湖等大小公园,无不在春节前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卉,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路花市则成为广州花市的中心。每个花市搭起彩楼,张灯结彩,在马路中央架起长长的花棚,一层一层摆满各种花果。广州人好讲意头,认为春节逛花街,买支靓花,来年便能行个“好运”。当然,逛花街不只是为了买花,更多的是为了赏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种花果。

每年阴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阳。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阳处在正阳的位置,所以称端阳,还叫天中节。

赛龙舟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和赛龙舟、洗龙舟水等习俗。广州端午赛龙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以来,人们多数在珠江河海珠岛对开的海面进行。但那时的龙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样式也复杂、美观,有十几丈长,六七尺高,龙船上还有台阁,一只船上有近百人,实质是以艺术性为主。现在,赛龙舟已成了群众性的体育竞赛运动了。龙舟的形状也多制成狭而长,形如独木舟,以利船速。龙舟的桨数不等,少则六,多的有五十多对。大型龙舟一般都设旗手和锣鼓手,锣鼓手击锣打鼓统率全船,划桨的随鼓声或快或慢。此外划桨的只管划桨,掌舵的把稳舵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桨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水雾在江面飞驰,甚是扣人心弦。赛龙舟夺标者可赢得整只烧猪带回村里分了吃。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广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居民储蓄存款、税收、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货运量、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广东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贸易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吸收外资占全国1/4。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1. 生产总值
1979至2004年,广东连续25年生产总值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稳居全国首位。

2004年,广东经济运行速度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160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5.4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890.29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5903.75亿元,增长10.4%.总体而言,广东经济的结构、效益和质量同步改善。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九大支柱产业增长迅猛,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市场销售稳中趋活,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发展迅速。

2. 对外贸易

广东进出口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0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357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逾30%。其中出口额1915.58亿美元,增长25.3%;进口额1655.75亿美元,增长26.7%.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297.35亿美元,增长3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4.64亿美元,增长38.2%;服装、纺织品出口178.27亿美元,增长8.0%;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轻纺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4.9%、23.8%和15.5%.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广东与主要贸易伙伴包括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的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对非洲、拉丁美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2004年增速均超过30%.进口方面,大类商品和资源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增长29.9%;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29.8%;钢材增长18.7%;成品油增长38.7%;汽车和汽车底盘增长11.7%;农产品增长27.1%。

3. 吸收外资

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商来粤投资步伐持续加快。2004年,广东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达100.12亿美元,同比增长34.1%,位居全国第一。至此,广东累计实际吸收外资达1505亿美元,占全国的1/4.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04年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3亿美元、77.29亿美元和21.52亿美元。制造业投资继续大幅增长。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比上年增加503宗。外资投入较多的服务业主要有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等五大行业。

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法国、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合同外资增长七成以上;外资大企业、大项目来粤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子信息、医药研究、汽车技术等产业的研发中心也发展迅速;以物流、会展、广告、咨询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开发区、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外商投资日益踊跃。

4. 人均可支配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广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居民储蓄余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7.6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5 .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和4.0%.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7.0 %,农村为48.8%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03 .7 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000元,增长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3%.广东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多年稳健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同时,广东相当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人才进入广东,能为投资者提供高素质的、充足的人力资源。

6.园区经济

至2004年底,广东省有保留和拟保留开发区共106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发区共20个,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保税区6个,出口加工区2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开发区56个,其中经济开发试验区4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个。

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情况下,开发区已成为新一轮国际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和转移载体。广东开发区呈现出专业分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集约效用明显,经济带动力强,在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先行、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广东省外经贸厅对全省69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进行调查统计,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8.36亿元,占全省11.59%;工业总产值6872.88亿元,占25.72%;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30个,占13.19%;实际利用外资30.10亿美元,占30.07%;进出口贸易额683.21亿美元,占19.13%;财政收入182.23亿元,占12.86%.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粤菜以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 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广州菜配料多,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是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尤其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油温恰到好处;潮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更以汤菜最具特色,刀工精巧,口味清纯,注意保持主料原有的鲜味;东江菜主料突出,朴实大方,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以上三种菜互为补充,形成了粤菜的独具特色:一是用料广博奇特,选料精细,配合四时更替,四季时令菜肴重在色、香、清、鲜;二是烹调技艺考究,刀工操作精细,常用的有熬、煲、蒸、炖、扣、炒、泡、扒、炸、煎、浸、滚、烩、烧、卤等。同时,调味佐料众多,有香、松、脆、肥、浓五滋和酸、甜、苦、辣、咸、鲜六味,具有浓厚的南国风味。

“食在广州”还离不开广东饮茶,它实际是变相的吃饭,各酒楼、酒店、茶楼均设早、午、晚茶,饮茶也就与谈生意、听消息、会朋友连在一起了。广东饮茶离不开茶、点心、粥、粉、面,还有一些小菜。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工夫茶,它备用特制的微型茶壶、白瓷小杯和 乌龙茶,斟茶时有“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步,所冲茶浓香带苦,回味无穷。广东点心是中国面点三大特式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别具特色。

广东粥特点是粥米煮开花和注意调味,有滑鸡粥、鱼生粥、及第粥和艇仔粥。广东粉为沙河粉,软中带韧。广东面以“伊府面”最为出名。

总之,粤菜广采“京都风味”,“姑苏风味”和“扬州炒卖”之长,贯通中西,扬名海内外。

广东省的娱乐业较为发达,娱乐节目除了有夜生活中的酒吧、歌舞厅等等,还有许多充满艺术气息的娱乐项目。

广东音乐是许多人熟悉的音乐,其悠扬、婉转的乐声能带给人轻松和愉悦的感觉,《步步高》和《雨打芭蕉》等代表作品更是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乐曲。在广东旅游期间,游客可以有很多机会听一听现场的演奏。广东最大的地方戏种——粤剧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音调委婉、唱腔丰富,有些地方与粤语歌有相似之处,但又别具一般风味,加之它在表演手法和舞美方面吸收了西方歌剧的长处,使它成为极具魅力的戏曲表演艺术。尽管由于语言问题,游客可能会听不懂唱词,但即便是光听听曲调、看看表演,也是很有意思的。

 

广东交通十分发达,以广州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网可达海内外。广东的航空事业发达,有广州白云、汕头、湛江、梅州、深圳、珠海等大型机场,以广州白云机场为中心的航空网络,空中航线与国内外近百座城市相通。黄埔港能泊万吨以上轮船,远洋航线可直达世界各大洲。京广、京九、沪港、广九、广湛、广梅铁路贯穿其中。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公路交通是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毗邻港澳,三地之间已形成完善的交通系统,每小时都有直通的火车、大巴、轮船开出,方便快捷。

航班
省内的广州、深圳、汕头、珠海、湛江、佛山、惠州、梅州等地都有民用机场。其中广州白云机场是全国客流量最大的三大国际机场之一。

铁路
广东有4个铁路公司,有京九、京广、广梅汕、三茂等铁路干线。广东省对外铁路运输主要依靠京广、京九两条大动脉。广州站是京广线的南方始发站,深圳站、广州东站、东莞东站又是京九铁路南端的客运始发站。广州到粤西的肇庆、阳江、茂名、湛江和西部地区的南宁、昆明、柳州、贵阳、重庆等城市的列车经由广湛铁路;广州到粤东的惠州、河源、梅州、潮州、揭阳、汕头经由广梅汕铁路。

公路
广东是目前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高的省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广州环城高速公路、广州-花都-清远、广州-佛山-三水、广州-鹤山-开平、广州-虎门-深圳、深圳-汕尾-汕头、虎门-珠海、深圳机场-盐田港、深圳龙岗-惠州等。以广州为中心,往广东境内各地级市均已开通高速公路。105、106、107、205、321、324、325七条国道在省会广州交汇。省会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各城市与香港、澳门之间每天都有数十班直通巴士往返。

水运
珠江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通航运河。客运航线从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直达广州、肇庆、梧州等内河港口。汕头港是港、台之间重要的中转港,有往香港的定期客运班轮。雷州半岛南端的海安港是大陆连接海南岛的门户,每天有数十班车客渡昼夜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