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预订
酒店预订

国家概况   >   世界各地   >   亚洲   >   中国   >   西藏

西藏概况 地理概况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政治经济 饮食娱乐 交通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省会拉萨,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西南部。北连青海和新疆,东南与云南毗邻,西和南分别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接壤,东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相邻。介于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南北最大宽约1000公里,东西长约1900公里。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居第二位。全境为高大山原,以青藏高原为主体,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人口236万,其中藏族人口约占自治区人口的95.5%。其他还有汉、门巴、珞巴、回等民族。下辖6地区,1地级市,1县级市,76县。

西藏属高原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8℃,空气稀薄,日照充分,有广阔的牧场和高山冰雪的水源,具备农牧业发展的的良好条件。畜牧业在西藏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藏北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犏牛等,山羊绒、牦牛绒广销国际市场。农作物有青稞、小麦、马铃薯、碗豆、油菜等。西藏雅鲁布江中下游、山南地区、东部峡谷区都分布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是我国重要天然林区之一。主要树种是高大的云杉、冷杉、红松、白桦、槲树及核桃、油松等,低热河谷区还有樟、楠、桂、栲、栎等。西藏出产贝母、虫草、麝香、雪莲、全蝎、硼砂等多种著名的动物、植物及矿物。水果有桃、梨、杏、苹果等。   

西藏特产青稞,耐干寒、成熟快,是藏胞主要食粮。用青稞酿成的低度青稞酒又称藏酒,有驱寒、活血、消毒作用。炒熟的青稞磨面即成糌粑,是这里特有的快餐食品,随时可用酥油茶、青稞酒,甚至用雪泉水或动物血调就捏团抓着吃。酥油茶是西藏特有的食品,用酥油、砖茶、牛奶、鸡蛋等配制而成。还有西藏特有的用面粉、精油、牛奶、鸡蛋、白糖、椰油等调制的节日名食“卡色”等。西藏特产野生动物野牦牛、野驴、黄羊、藏羚等,除提供肉食皮毛外还可供药用。传统手工业工艺品主要有拉萨、江孜卡垫,民族用品贡噶围裙,昌都藏靴与金银铜铁器具等。昌都、拉萨、江孜、日喀则的藏装,山南木碗,以及藏乡特色卷轴画唐卡等也很有名。

天路--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开通并试运营

西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冰雪水源,土地辽阔,牧场宽广,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区,放牧着绵羊、山羊和“高原之舟”牦牛等牲畜,所产山羊绒、牦牛绒享誉国际市场。工业有所发展,以矿业、电力、化工、建材、毛纺、制药等为主,手工业历史悠久。交通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的陆空网络。

西藏雪峰连绵,草原宽广,湖泊、原始森林等风光绮丽,是旅游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的热点地区,吸引着大批国内外登山、探险、揽胜的旅游者。旅游资源有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昌珠寺、宗山搞英遗址、古格王国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雅砻河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墨脱、珠穆朗玛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最深峡谷,被誉为“地球上最后秘境”。浓郁的藏族风情,虔诚的宗教信仰,清香的青稞酒、可口的酥油茶、美味的手抓肉、神秘的藏药、琳琅的藏刀等手工艺品......都充满魅力。

唐朝,西藏人自称为“博”,吐蕃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吐蕃传。开始是指现今的西藏地区,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扩张,青海西康等地区也成为吐蕃的一部分。“博”一方面代表地方名字,另一方面也代表民族的名字。

青藏高原古称“博布青”

唐代,吐蕃王朝把现今西藏地方成为“博隅”,拨把吐蕃统治下的整个青藏高原成为“博布青”,把吐蕃统治下的人民成为“博巴”。

明代后期,西藏地方有蒙古人统治,蒙语将“吐蕃”叫为“土伯特”或“唐古忒”,到清代初期,满洲上层采取折中的方法,采用汉语中的“西”和藏语里的“藏”,把现在西藏地方正式成为“西藏”。

在雪域西藏,一年中最绚丽多彩、激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民族传统节日了。几乎每一个月都有一、二个节日这些节日,或者是一些民俗习惯活动久而久之地演变成了民众的节日。

藏历年节:藏历,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历书之一。它的纪元是用夏历的五行和十二生肖来计算,也是60年一轮、3年一闰。藏族人民过藏历年节,一般是在正月初一日开始,延至三,五天。

花灯节:藏历正月15日为花灯节。原是宗教信徒集会的日子,人们做许多酥油灯朝圣供佛。以后又增添灯塔、灯架,还用酥油花塑造出各种人物、花草、鸟兽,以供观赏。

沐浴节:藏历7月上旬,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中,都有一个群众性到河旁洗澡的活动,人们称之为“沐浴节”。沐浴节,因为要持续一周左右,也称沐浴周。

雪顿节:藏语中的“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即吃酸奶子的节日。现在雪顿节的活动内容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时间一般在藏历6月底7月初。

赛马节: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民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一般在每年藏历7月底至8月初举行。赛马期间,牧民们还搞一些物资交流。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丰收的节日。一般在庄稼成熟之际举行。活动内容有赛马、射箭,唱藏戏等。

萨噶达瓦节:藏历4月15日,相传是释迦牟尼诞生成佛日;又传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拉萨藏  民都要集会和游园。

藏木林吉桑节:原意是“世界供佛日”,每年藏历5月15日过节。民主改革后,每年5月1日到15日的半个月里,拉萨藏族群众走出庭院,到“林卡”(即公园)散步、载歌载舞、野餐,形成群众性的“逛林卡节”。

牛节:牛节是夏尔巴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据说每年春草泛青时,夏尔巴把牛赶到山上喂养,到秋风起草木落时,男女老少上山把牛接下来,为牛接风洗尘,给牛戴鲜花,喂青草和盐巴,祝它门一冬膘肥体壮。这种遗风,不光是为让牛繁衍兴旺,而且还有一种对人的美好寄托:岁岁平安。

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促使西藏自治区民族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西藏经济建设是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由于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加上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严寒缺氧,造成当地经济基础极为薄弱。西藏民主改革后,随着中央与西藏地方新型政治经济关系的建立,中央政府开始了对西藏持续不断的财政援助。西藏经济无论是量的增长还是结构的调整,都离不开中央和全国各地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据统计,从50年代初期到去年,国家用于西藏基本建设和各项财政补贴达400多亿元。

进入80年代以来,党中央把西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如“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以及免征农牧业税、实行轻税制、金融实行贷款投放不搞规模控制、优惠利率、创汇全归地方等。继1985年全国10多个省市支援西藏建设总投资4.77亿元的43项工程后,1994年国家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区又开始支援西藏建设62项工程,总投资近40亿元,还派出大批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正式启动了15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

优惠的政策和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西藏落后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国最大地热试验基地的羊八井地热电站、查龙电站以及一大批县级电站的建设,使全区电力装机从几百千瓦发展到37万千瓦,给现代工业提供了新的能源;拉萨贡嘎、昌都邦达机场的扩建和新藏、青藏、川藏、中尼等公路整治改建,以及市县电话程控化,进入全国长途自动交换网,和拉萨至泽当、日喀则、林芝以及兰─西─拉等光缆的铺通,为西藏打破封闭、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传统的农牧业告别以木犁耕地、牦牛踩场脱粒的历史,现代农业生产机械和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0余万亩,“靠天种地”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粮食连续11年获得丰收,总产量由40年前的18多万吨提高到目前的85万吨;畜牧业方面,人工种草84万亩、建设围栏草场1000多万亩,多种牲畜疫病得到控制,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量由解放前的1.5万吨增加到12.7万吨。广大农牧民生活显著改善,户均家庭资产达到9000多元。全自治区仅近20年就有66万农牧民脱贫。

西藏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形成了矿业、建筑、森工、制革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全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由80年代初期的2亿多元,增加到去年的13.65亿元。珠峰摩托、藏成药、拉萨啤酒、铬铁矿和合金、矿泉水等一大批有特色的工业产品开始进入国内大市场。

外贸、旅游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成为撑起西藏民族经济的支柱。全自治区进出口总额达1.1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近6倍。多种经济成份的商业、服务业生机勃勃。去年西藏旅游业共接待海外游客9万人次,营业收入2.6亿元。对外开放的步子明显加大,与内地省市区的经济协作展示出新的发展势头。近几年来,西藏与内地省市区洽谈内联项目461项,落实299项,物资串换1.02亿元,引进资金17.6亿元。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全国各地的支援,西藏经济的增长速度已连续5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九九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55亿元,财政收入实现3.6亿元。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17.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0.4亿元,经济增速连续5年超过12%。 

近五年来,在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十五”期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8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达508亿元。

如今,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进一步缓解和改善。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已提前全线铺通,林芝机场、直孔水电站、狮泉河水电站、金河水电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4万多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基本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

长期以来,农牧业一直是西藏的主导产业,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产业仍占据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十五”期间,西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一二”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旅游、藏医藏药、农畜产品加工等高原特色产业成为西藏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随着西藏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使西藏农牧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青稞、牦牛、白绒山羊等特色农业和劳务输出已成为西藏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2005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2000元,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2006 年西藏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农牧民增收幅度大。上半年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30元,同比增长15%。自治区有关领导认为,一般是“春华秋实”,上半年农牧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是难得的现象。

2006年上半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0.9 亿元,同比增长7.1%。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按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确保青稞安全”的目标,西藏共播种农作物354.97 万亩,并把粮、经、饲作物种植比例由2005 年的69:22:11调整为68:20:12,种植结构更加优化。

同时,肉、奶、蛋、毛绒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共计5421 万元;自治区整合投资3.2亿元,群众配套约4.5亿元,继续加大了牦牛、青稞、油菜、白绒山羊、藏猪、藏鸡等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高原养蜂业也开始起步;上半年西藏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56 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2.9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1.3%,农牧业产业链在延长,提高农牧民收入的作用日益突出。

另外,上半年西藏农牧民劳务输出达到44万人次,劳务总收入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2%;组织21.43 万人次农牧民进行了各类技能培训。

——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快。上半年,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1亿元,同比增长16.9%,是近年3年来增速最快的时期。随着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的顺利开展,农牧区商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有力拉动了农牧区消费需求。同时,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支持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促进了各类消费活动的持续活跃。

——民间投资增长明显。上半年各地(市)、各部门按照年初分解的招商引资35亿元计划,高度重视民间投资的利用,民间投资显著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增长。截至6月底,西藏农牧民个体工商户达到1.39 万户,同比增长4.5%;从业人员达2.47 万人,同比增长30.7%;农牧民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1.56 亿元,同比增长33.3%,尤其是藏中的山南地区就完成民间投资3亿元,同比增长2.46 倍。

在美丽清新的西藏地区,娱乐活动都是与藏族的特色活动结合起来的。歌舞飞扬,法号回响,宗教活动即节日活动,节日活动即宗教活动,这就是藏族文化的精髓;穿上民族的盛装,骑上奔驰的骏马,青稞酒洒格桑花,篝火映红酥油茶,在雪山草地中畅快心怀,什么娱乐能比上它?

西藏是寂静而肃穆的,您若愿意象城市生活那样玩的话,请您不要来拉萨,这里只有珠穆朗玛和布达拉。所以,西藏娱乐是要用心去感受,用柔情去爱的

安全的上下西藏飞机青藏线川藏/滇藏线中尼公路新藏线长途汽车租用越野车

西藏是中国唯一不通火车的省区,目前进入西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飞机和汽车。

航空:目前西藏辟有国际及省级航线。拉萨至成都、拉萨至北京、拉萨至上海、拉萨至重庆,以及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等航线,使旅游者进出西藏旅游十分便捷。西藏的贡嘎机场位于拉萨以南的100公路处,市区到机场乘车约一个半小时左右。贡嘎机场可起降包括波音747在内的大型客机,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航空港。如今昌都的邦达机场也已试航成功,该机场可供波音757起降。

进藏公路:乘汽车进藏主要有中尼公路(中国至尼泊尔),拉萨至樟木口岸友谊桥,全长736公里;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214公里,为黑色路面,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横穿连绵起伏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念青古拉山脉,其他还有新藏、川藏、滇藏公路。目前青藏公路是海内外旅游者乘汽车进藏的主要路线。

藏区内公路:现有干线公路15条,支线公路315条,公路通车里程达22000公里,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为主干线,以拉萨--亚东、黑河--阿里、日喀则--普兰、黑河--昌都、林芝--泽当、拉萨--泽当、泽当--措那、拉萨--日喀则、拉萨--樟木等为干线的公路交通网。